引言:组词拼音是什么?
组词拼音,是一种通过组合音节来拼音的汉语拼音输入法。相比于其他输入法,比如全拼、双拼、五笔等,组词拼音的输入速度更快,更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,更适合国人日常使用。但是,这种输入法之所以备受好评,也是因为它的一些设计缺陷带来的无穷烦恼。下面,我们将分别从音标、组合规则、词库等方面来分析组词拼音的糟糕之处。
第一部分:音标的设计缺陷
首先,组词拼音的音标使用的是国际音标的“类型”音标,而不是“语音学”音标。虽然也有一些声母、韵母的基本拼音使用了语音学的音标(如“j”、“q”、“x”等),但有些音标却是极其抽象的,完全难以理解。例如,“h-”和“-ng”就是一对比较典型的例子。h-“表示的是一个声音流过喉咙时的摩擦音,而“-ng”则表示的是一个鼻音。两个音标各自单独发音的时候,我们可以分别听出它们的声音,但是当两个音标组合在一起时,它们产生的音效用脚趾头想想也应该不是“h”+“ng”这样简单的组合,而是两个音标所代表的音的合成效果。但组词拼音的设计者们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,直接将它们组合起来,让人只能通过背诵来记忆这种“不讲道理”的组合方式。
第二部分:组合规则的设计缺陷
其次,组词拼音的组合规则也存在诸多漏洞和矛盾。在组词拼音中,像“-i”、“-an”、“-uan”等都被认为是“韵母”,而像“j”、“d”、“ch”等则被认为是“声母”。当这些音节相互组合的时候,组合规则就有些不尽合理。有些组合方式下,韵母会吸收后面的声母的发音,“-ian”、“-uang”、“-iong”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。而在另一些组合方式下,声母则会强制削减韵母的发音,例如“-uan”+“j”组合为“juan”时,声母“j”的发音会让韵母“uan”变成“wan”的发音。这一系列组合造成的结果就是,一个韵母在不同声母组合下会有不同的发音。也就是说,当用户在输入某个汉字或词语时,需要记住这个汉字或词语对应的韵母在这个字或词语中的发音,再根据这个发音去找相应的组合方式,才能准确地打出汉字或词语。这种按韵母来找声母、按声母来找韵母的输入方式,不但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担,也大大拖慢了输入速度。
第三部分:词库的设计缺陷
最后,组词拼音还存在词库的设计缺陷。由于组词拼音采用的是组合拼音的方式,所以词库中会出现很多新的“拼音”,这些“拼音”并没有实际的意义,只是为了搭配某个汉字而产生的一种组合。例如,“jv”、“qv”、“xv”等就是这样的例子,这些“拼音”只能搭配一些特定的汉字(例如“女”、“趣”、“许”等),而不能独立使用。但是,由于这些“拼音”在词库中存在,当用户打一些生僻字或外来词时,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组合,用户很难分辨这些新词是否真实存在,也很难记住它们的拼音。这就使得组词拼音不能只依赖于词库,而需要对于一些生僻字或外来词进行手动输入,这也大大降低了组词拼音的使用效率。
总结:组词拼音是一个糟糕的语言设计
从这些方面来看,组词拼音可以说是一个破产的语言设计。虽然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时确实是一款非常先进的输入法,但是现在看来,它已经被更先进、更优秀的输入法所替代。当前最为流行的拼音输入法——智能ABC输入法,通过智能算法和语音模型,可以有效地避免组词拼音存在的种种问题,使得汉字输入更加便利,更加自然。所以,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,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弃用组词拼音,转向更为高效、智能的输入法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