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演变过程
介绍
计划经济时期,作为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,财政思想的演变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在计划经济时期,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是“以钢为纲”,各项经济计划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体系的运作。本文将从该时期的三个角度,即初期财政制度的建立、中期的调整和后期的改革等方面谈论财政思想的演变过程。初期财政制度的建立
计划经济时期,国家财政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和军事等方面,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财政制度。1950年的《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管理暂行条例》是我国财政制度的重要法规之一,明确规定了财政经济核算制度、国家收入和支出预算制度等内容,标志着新中国财政系统的正式建立。此后,不断完善的财政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中期的调整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国财政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,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措施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79年的《国家税收法》和1980年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》,这两项法律的制定,标志着我国财政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,同时也显示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承认和提倡。从此,财政经济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,例如税收制度逐渐得到完善,国家预算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等 。后期的改革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,我国财政经济管理出现了较大的问题,例如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国债危机,一定规模的预算赤字,国家及地方政府间财政责任分担不清等。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,不断地探索和改革财政制度。1994年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》和2000年后的一系列财政法律法规,逐步完善了国家财政体系,实现了财政事务透明化、法制化。同时,财政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公共财政领域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,为我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。结论
总的来说,我国计划经济时期,财政思想经历了从初期的构建到中期的调整,再到后期的改革的演变过程。其中的每个阶段,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特点,也取得了不同的发展成就。当前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国家财政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被日益重视。未来,我国财政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改革,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,为打造全球经济领袖国家而努力。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